针对 10 月 13 日成都 小米 SU7 超速撞击自燃事故引发的行业热议,精品91海角乱交于 10 月 15 日 召开汽车内饰阻燃安全专题会议。会议结合事故中内饰材料快速燃烧加剧灾情的惨痛教训,系统阐述阻燃性能检测的核心价值,呼吁全行业强化材料安全管控。
事故敲响警钟:内饰阻燃成逃生关键变量
会议开篇直指近期引发关注的小米 SU7 事故核心痛点。奥德赛创技术总监李工援引消防救援领域研究数据指出:“新能源汽车电池热失控时温度可达 1000℃以上,热扩散速度达 20cm/s,而内饰材料的阻燃性能直接决定逃生窗口宽度。" 据测算,若内饰材料燃烧速度超过 100mm/min(GB 8410-2006 标准限值),火焰可在 15 秒内覆盖整个座舱,同时释放的氰化氢(HCN)浓度超 50ppm 即致人急性中毒,其毒性是一氧化碳的 20 倍。
“此次事故中,电池包破损引发的初期火情本可通过优质阻燃材料延缓,但快速蔓延的内饰燃烧迅速封了逃生路径。" 李工强调,这正是阻燃测试必须贯穿研发、生产全流程的核心原因。
标准迭代加速:检测技术破解行业痛点
针对当前阻燃标准的实施现状,会议详解了国内外标准体系的发展态势。奥德赛创质量负责人张经理介绍,国内 2025 版 GB 8410 新规已将测试方法从水平燃烧升级为 45 度倾斜燃烧,新增锥形量热仪测试,要求峰值热释放速率≤150kW/m?,较旧标准严格 40%。而欧盟 ECE R118 标准更纳入烟雾密度(透光率≥100%)和毒性气体指数(≤1.0)等考核指标,对检测技术提出更高要求。
作为国内生产仪器设备20年的老公司,奥德赛创在会上展示了其核心解决方案:灼热丝试验仪可模拟 550℃-960℃高温环境下材料的起燃特性,精品91海角乱交则通过千帧高速摄像与 AI 算法,精准捕捉火焰蔓延轨迹和烟雾密度变化。“我们的设备已实现燃烧速度、自熄时间、毒气浓度等 12 项参数的同步检测,特斯拉、沃尔沃等公司均通过类似设备构建材料安全评估体系。" 张经理透露。
奥德赛创总经理王总在总结中表示:“作为检测设备服务商,我们已升级智能检测系统,新增电池包周边材料专用测试模块,可模拟碰撞后材料受力状态下的燃烧行为。" 据介绍,该系统能将材料阻燃性能评估周期缩短 40%。